HKU ICB
美国三剑齐发 中国有备而来
Back30 Apr 2025
4月30日,《明报》发表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、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教授观点文章,以下为文章全文。
与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个美国总统任期内发动的对华贸易战截然不同,2025年他的全球关税战呈现出对中国全面包围的态势。但在这场角力中,中国比美国更有韧性,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为今日的对决做了长足准备。
尽管特朗普战略明确,惟在战术上匆忙上阵、不计后果。白宫内部矛盾也公开化,富商马斯克与「贸易沙皇」纳瓦罗公开叫板;即便财长贝森特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纳瓦罗的死硬立场,也有区别。
4月22日,贝森特和特朗普先后提及对华高关税已形同贸易禁运,这表明特朗普已按捺不住,伸出橄榄枝。反观中国一方,似乎并不急于谈判。显然中国希望透过这次关税战危机,与美国达成确保中美在长期竞争下的共存方式。
目前,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已经面对高至245%的离谱关税。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如柬埔寨,对美出口关税也高达49%;老挝对美出口规模本微乎其微,其贸易顺差对美国的影响更是可以忽略不计。即便如此,美国依然对东南亚国家施加高额关税,这显然是为堵住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的「后门」。
中国有能力抗击高关税压力
美国这种全面封锁,对中国未来经济是否会产生冲击呢?答案是肯定的,冲击是客观存在,甚至影响中国实现全年5%经济增长的既定目标也不出奇。此次关税战,美国对华是三剑齐发:实施离谱的高关税、控制海上运输线和遏制中国造船业。
那么中国是否能够抗击高关税压力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首先,从中国出口数据看,去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5246亿美元,而全年总出口额则逾3.5万亿美元。假设不计中国对美的5000亿美元出口,去年中国出口总额将降至约3万亿美元。这个数字虽较2021年(中国对美出口峰值)总出口量略有下降,但仍高于2020年出口额(该年中国总出口额约2.6万亿美元)。换句话说,美国的高关税即便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归零,双方贸易关系倒退到相互禁运地步,对华的短期冲击也在可控范围内。
于2018年第一波中美贸易战爆发后,中国就开始积极部署,调整外贸结构,分散出口市场。中国与「一带一路」沿线国家的贸易额,现今已占中国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。而中美贸易对华整体经济产值贡献率约3.5%,这还包括那些通过「后门」进入美国市场的部分商品。
疫情之后,在华跨国企业也纷纷采取「中国+N」战略,分散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。中国的企业和厂商亦调整策略,跟随跨国企业,将部分生产环节和出口业务转移,展现极高智慧和韧性。不少企业到东南亚的越南、泰国、柬埔寨,甚至墨西哥等地开厂设立生产线,其中高达60%的关键零部件由中国出口到当地组装。但美国并非没有察觉到这一动向,此次美方的全面包围策略,就是要采取更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,逼中国就范。
自2018年以来,中国一直准备中美可能出现的脱钩,在科技领域加大自主创新,应用范围最广的28纳米芯片实际上已供过于求。对可能影响中国人生存的粮食等物资,早就开始囤积以确保中国安全,如大豆进口就转向巴西,占比逾七成。在特朗普今年上任前,中国于1月16日后就无再进口美国大豆。
小企业主仍会承受相当大影响
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。原因何在?200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仅6%,如今这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,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韧性。特朗普被迫朝令夕改,改变对中国制造的手机和手提计算机的高关税,原因很简单,在美国市场,70%手机和80%手提计算机都来自中国。若对电子产品加征高关税,价格大涨,美国消费者无法承受,通胀难以控制,特朗普必然要改弦更张。即便是厨房用品,在美国的生产成本也比中国高出10倍;加征关税后,这些产品在美国依然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。
尽管如此,许多小企业还是会受到较大冲击,例如在华南不少生产玩具和服装的企业、于浙江一带主打美国圣诞礼物的小商品企业,数量众多,都要承受关税战的负面影响,对近年中国本已恶化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大压力。从宏观角度看,中国能承受这场贸易战冲击,但归结到每一个个体、每一个小企业主,带来的影响还是相当大。
美方另从两方面对华施压
美国此次策略除了全面进攻、封堵中国「前门」和「后门」之外,还试图通过控制全球海上运输线对中国进一步施压。其具体手段包括以下两方面。
首先,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。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最重要航运通道之一,对美国贸易至关重要,美国有四成贸易是通过巴拿马运河。巴拿马面对特朗普政府压力,立刻宣布退出中国「一带一路」计划。巴拿马政府甚至公布审计报告,指长和公司2021年续签特许经营合约时涉及违规,未获审计机关批准,违反审批程序。其实也是无中生有。
其次,美国在红海地区与胡塞武装的冲突不断升级。尽管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,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主要是欧洲人使用,四成的欧洲贸易需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,美国的贸易只有3%需通过该运河,美国人不该浪费这些资源为欧洲开战,但美国仍在该地区频繁显耀军力。其背后战略意图是通过控制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航道,进而影响全球航运格局,剑指中国。
大家最近都注意到,长和在全球控制的43个港口,可能被美国投资公司贝莱德收购,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;背后的原因,恐怕远超过商业行为本身。从战略角度看,美国通过控制这些港口,实际上是在加强对全球航运网络的掌控。一旦这些港口被美国控制,中国海上运输线会受到冲击。这也是特朗普钟情格陵兰岛的原因之一,美国的目标是成为真正的北极国家,进而控制有巨大潜力的北极航道,遏制中俄在北极航道上的合作。
美国甚至对准中国造船业。特朗普政府已经威胁,不论哪家航运公司拥有的船舶,只要是中国制造的船进入美国港口,美国就会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「苛捐杂税」。
中国造船业现在是什么规模?从2015年开始,中国用了10年时间,把LNG(液化天然气)运输船的全球市场份额从不足5%,提升至2024年35%。2024年全球造船业的56%新船由中国制造,平均每5天就有一艘新船从中国造船厂下水。中国造船企业手握全球六成以上的造船新订单,目前还未完工的原有订单则占七成。美国从造船业入手开始对中国采取针对措施,其终极目的就是要遏止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上的巨大优势。
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围堵,当然早就开始,尤其针对新能源车、锂电池和光伏板,早就实施了高关税。此次全球关税战,美国计划对从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柬埔寨4国进口的光伏板,开征最高可达3521%的关税。这疯狂做法也是剑指中国在东南亚设厂、「曲线出口」美国的「洗产地」做法。
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杀,也冲击美国高科技公司。这些企业花费巨大研发资金生产的新产品,正准备大批量生产获利,却遭到美国政府封杀,无法出口到全球最大市场。芯片企业Nvidia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:早在2022年,拜登政府就限制其对华出口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,Nvidia为此设计出口到中国的H20芯片;惟特朗普政府一纸令下,不可向中国出售,冲击Nvidia 100亿美元的营收。
中国正处战略转型关键节点
当前形势下,中国面临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中国能否扛得住外部压力?二是中国该如何有效应对关税战的冲击?即便特朗普已伸出橄榄枝,未来对华商品关税可能降到65%以内;即便中美可能再次达成阶段性的协议,但关税战不可能短期结束,其最大后遗症就是完全打破原有各国的最基本信任。
中美间的冲突大有剑拔弩张之势,不可能短期内休兵。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,不仅考验中国经济韧性,惟也为中国提供了引领自由贸易体系变革、内部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历史性机遇。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之际,中国正站在战略转型关键节点——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,已成当务之急。
(全球关税战与中美对决系列之二,下周三续;上篇刊2025年4月23日《明报》观点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