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足顾客「小确幸」 情感连结吸消费

Back

30 Jul 2025 | 深度观点

7月23日,香港《经济日报》发表课程主任周家俊先生观点文章,以下为文章全文。
 

在经济低迷的弱市中,许多企业误以为削减营销预算是应对市场疲软的快捷方式。然而,这往往导致品牌影响力下降,错失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机会。


 

事实上,弱市中的消费者并非不花钱,而是更谨慎地选择将钱花在「最值得」的产品或服务上。这种「值得」的感知,正是营销可以精心打造的关键。透过「唇膏经济」、小确幸和情感连结的策略,企业能将消费转化为情感与价值的投资,甚至在面对质疑时仍能脱颖而出,创造令人共鸣的品牌体验。


 

购亲民价产品 「小放纵」成慰藉

图片
 

「唇膏经济」,即在经济压力下,消费者放弃昂贵的大件商品,转而购买价格亲民但能带来实时满足感的产品,如化妆品、美食或潮流玩具。这些「小确幸」或「小放纵」满足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和情感慰藉的渴望,成为弱市消费的显著特征。


 

营销的任务在于放大这种价值的感知。透过品牌故事或情感化广告,企业可以让消费者觉得购买行为不仅是交易,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。例如,一杯精心包装的手冲咖啡不仅是饮品,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犒赏;一枝设计独特的唇膏则成为自信的象征。这种价值塑造让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,仍愿意为情感满足买单,营销因此成为弱市中的关键驱动力。


 

弱市中的「唇膏经济」揭示了消费者行为的微妙变化。当经济压力增加,人们更倾向于透过小额消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。这种「小确幸」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机会,通过推出价格亲民但体验独特的产品,吸引消费者在有限预算内追求质量与愉悦。


 

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。国际化妆品品牌L'Oréal在经济低迷时推出价格亲民的彩妆系列,搭配「因为你值得」的广告slogan,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产品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。星巴克透过季节限定饮品,如秋季南瓜拿铁,结合温馨的品牌故事,让一杯咖啡成为生活的亮点。在香港,奇华饼家在疫情期间推出迷你包装的传统糕点,如迷你蛋挞和曲奇(约20至50元),价格亲民且唤起对传统味道的怀旧情感,让消费者觉得每一次购买都是对美好记忆的延续。


 

凸显情绪价值 提升消费者体验

图片
 

潮流玩具Labubu的全球热潮更是一个鲜明例证。由香港设计师Kasing Lung创作、Pop Mart推出的Labubu盲盒,自2023年起席卷全球市场。这些价格亲民(约50至100元)的盲盒玩具,以其「丑萌」设计和开箱的惊喜感,满足了消费者在弱市中寻求收藏乐趣的需求。


 

2024年,K-pop明星Lisa在Instagram上展示Labubu,引发全球粉丝抢购热潮,Pop Mart报告显示Labubu相关产品,当年贡献约4亿美元收入。消费者购买Labubu不仅是为了玩具本身,更是为了参与这一流行文化现象,体验收藏的成就感和与全球粉丝的连结。


 

在弱市中,价格竞争并非唯一出路,情感连结才是吸引消费者的灵魂。当消费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时,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一致、能带来共鸣的品牌。这种链接让购买行为成为价值的体现。例如,Labubu的成功得益于Pop Mart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设计师故事和粉丝的收藏体验,创造了强烈的社群共鸣。消费者购买Labubu,是为了参与这一全球文化热潮,感受到与其他收藏者的连系。


 

L'Oréal的「因为你值得」广告,将化妆品消费转化为自我价值的肯定;星巴克的季节限定饮品通过温馨的视觉和故事,让消费者觉得每杯咖啡都是对生活的珍惜;奇华饼家的迷你糕点,则唤起对香港传统的怀旧情感。企业还可以透过个性化策略强化连结,例如根据客户的购买纪录推送专属优惠,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顾客的故事,让消费者感到被重视。这些努力让消费者相信,他们的消费选择承载了情感与价值,而非单纯的物质交换。


 

Labubu的全球热潮虽是小确幸的成功案例,但也引发了一些批评。特别是在TikTok等社交媒体上,部分用户质疑其为「过度消费」或「跟风」现象,指高价稀有款(二手市场动辄数千港元)助长了非理性收藏,甚至被批为商业炒作。


 

这些质疑为企业提供了反思与优化的机会,营销的关键在于通过真诚的价值传递,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的意义。


 

例如,Pop Mart在推广Labubu时,强调设计师Kasing Lung的创意理念和每个角色的独特故事,让消费者觉得购买盲盒是在支持艺术创作,而非单纯的商业消费。企业还可以透过公益活动增强品牌正面形象,例如Pop Mart曾推出限量Labubu款支持慈善项目,将部分收益捐赠给儿童教育,让消费者感受到购买行为的社会价值。


 

唇膏经济到Labubu热 弱市崛起

图片
 

此外,透明的定价策略和合理控制限量款发行,能减少「炒作」的质疑,确保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真诚价值。这些策略不仅化解了批评,还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与价值的投资,进一步强化品牌忠诚度。


 

弱市并非营销的终点,而是价值的试炼场。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仍愿意为「值得」的产品与服务买单,而这种「值得」可以通过精准的营销策略来塑造。从唇膏经济到小确幸,再到Labubu热潮的全球文化现象,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对情感满足的渴望,让每一笔消费成为有意义的选择。


 

面对跟风或过度消费的质疑,企业通过真诚的故事和价值传递,将挑战转化为机遇。积极的营销不是负担,而是企业在弱市中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作者简介:

周家俊 先生 Mr Vincent Chow

课程主任

前香港飞利浦照明市场部主管

前香港中电创新部市场及客户成功主管